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短视频让时政报道更“柔软”

陈朝华 传媒大观察 2018-08-16

编者按:媒界大咖,山城“论剑”。6月29日,以“新时代,主流再出发”为主题的第四届观媒峰会在重庆拉开帷幕。本届峰会由观媒、观媒研究院主办,华龙网联合主办,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为峰会提供学术指导支持。


在“短视频风口与媒体合作机会”环节,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澎湃视频常务副总编辑李嵘,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雄,围绕“时政短视频的新表达”进行圆桌对话,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主持对话。以下是观媒君整理的陈朝华发言全文:


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


短视频影像表达是内容表达的最高形态,北京时间在2017年5月开了一个内部研讨会,那时候就基本决定把直播业务削弱。我们以前认为在直播之外,在垂直领域开展新闻性直播能带来用户,后来我觉得,其实直播是耗流量的,因为需要在用户量很大的平台中去做一些变现工具,这不是能带来流量的方式。北京时间当时在努力地拓展,包括把360带来的流量给了直播,但后来我们还是决定把短视频作为发力点。


我们当时想,直播要做,但是不能被碎片化的内容淹没。慢慢的,我们团队就往短视频方向转型了。但是我们发现,内容领域的创新纷纷用影像表达,城市领域、生活旅行也好,生活方式也好,母婴、教育、旅游等等领域,我们是做不过自媒体的。但我们有牌照,有电视台的基因,我们还有点新闻能力。所以,“时间视频”做时政、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题材,用短视频的方式去表达,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用短视频方式做一些热点新闻的快速报道,我们尝到了甜头。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刚开始推“时间视频”时,有很多是北京交通领域的视频,很多都是路怒族,跟车有关的。其实我们有一点小优势,360有行车记录仪,里面还是有愿意公开分享很有趣同时又跟公共利益相关的话题,我们慢慢从这当中尝到了新闻短视频给我们带来的关注度和流量红利,我们开始在这块花更多的精力。


如果要说短视频与时政报道的关系,应该说短视频能够让时政报道更加柔软,我们这一块的能力被很多主管部门看中。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8分钟、5分钟、3分钟的,主题是《春风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个标题很好。我觉得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更加有说服力。另外,短视频也让过去的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热点事件当事人的对话我们也做了不少。


另外在抢热点这块,我们因为有求证,所以比较靠谱,不见得每一条新闻短视频都是我们自己到现场拍下的,但是我们把最传统的那套操作手法带到了短视频中,能为资讯类短视频提供一些靠谱、有品质的内容,而且有持续的供应量。我们这一年引起了一定关注,一年时间短视频在微博的播放量是50多亿。算上北京时间App、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加起来有100亿的播放量,今年可能会更多。我原来希望都以自己的客户端为主,把微博作为第二出口,现在我越想越明白了,还是要与各超级平台共享,只是说要有选择性,而不是说一处水源供全球,跟不同平台要用不同的方式合作,包括我们上个月也入驻了抖音,在新浪微博最高一条短视频是三千多万的播放量,但是我们入驻抖音第二周就有比较温情的“暖视频”,三天时间获得了5000万的流量。所以,我们说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这段时间运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


我忘了分享一点,过去我们全国大概上百亿的播放量,我们自己认为主题向上的、温暖感人、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大概占了1/3,那些过百万甚至过千万的播放量,其实是弘扬正气体现正能量的,我们相关统计的一个小报告给了主管部门,他们也很认可,所以准备在7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美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我们与几个大平台的合作,基本上也得到了北京网信办的同意,并且正在争取中央网信办的支持。希望我们到时候正式发布消息之后,大家多多参与。


回到主持人的PK话题上来,现在是竞合时代,每个人要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更好,我觉得短视频这块蛋糕会做得更大,大家也可以错位竞争。但是我们也不怕同质化竞争,在某些同题或者同质化表达中,会倒逼我们的执行团队用更快或者更好的方式吸引到人。所以我们觉得这时候PK并不是关公战群雄,而是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足够大,接下来的互联网模式、变现模式还有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其实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逻辑。

      

在当前的管理环境下,新闻类短视频要达到有新闻理想、专业知识并往前走一步是有点难度的。另外其实也不太好变现,如果是做生活休闲、美食类的短视频,有100亿播放量可能很多客户会找我们。现在我们有100亿播放量,其实基本都是各种新闻类短视频带来的,客户到现在连这种合作模式都不清楚。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团队还在努力,流量会给品牌影响力带来价值,但是是否能转化为商业变现还有待商榷。我们希望,如果新闻短视频通过新闻报道体现社会责任和公益价值的话,这种模式还是需要坚持。当然,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另外一方面,如何往前走,企业变现方面有哪些可能性我们也在探索。但是对一般用户来说,它确实不是关注度最高的,也不是变现效果最好的。但是,有点新闻属性的媒体机构还是必须要去做的。


现在主要的经费都给了短视频团队,从我负责运营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今年营收能够持平。现在其他费用相对在压缩,但是只要与短视频有关的,只要他们提出要求我都批准,我们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有价值的短视频身上。


我们肯定回不到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但是应该有的一些主流价值与整个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对一个年轻人或者有上进心、有持续学习需求的人来说,对他有价值的观点、信息肯定是需要的。但是靠过去的方式告诉他们肯定不行,还是取决于技术。两年前我就对现在的推荐算法有很多不满,包括跟搜狐同事也有很多争论。目前算法是一个基础,但是现在的算法包括大数据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迎合,用户画像看到的是过去已经留下的痕迹,但是它并不知道你可能还感兴趣的东西。希望接下来智能分发能够更加智能,对于用户画像背后推导具体的个体,可能在已知的知识谱系之外,会有哪些东西能刺激你,让你有好奇心、有激情、有冲动以及进一步了解,我相信还是需要技术才能达到,在这方面个性化推荐更进一步地提供一些支持,而且并不是说要主动去付费学习,而是机器能在现有信息资源库匹配到对你来说有兴趣,这个还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哪怕是再聪明的算法都还是做不到,只能是在源头上做一些管控、优化、过滤,让现在的资源池中相对来说,不靠谱、低俗、偏打擦边球的内容少一点。


上一轮治理对今日头条、一点资讯、UC头条,对所有用算法做推荐的产品基本只能从源头做清洗和过滤。但是如果能提供对用户来说切实有引领作用的内容,在主管部门的要求下,还有机构媒体的努力下,还是期待技术能感知个体,在人与新知识匹配中找到更好的连接方式。


到北京时间以后,我觉得要换一种方式与社会化媒体还有商业网站竞争,我们的优势还是在于我们拥有体制内的资源,我觉得以华龙网为代表的重庆媒体深度融合已经做得相当不错。我们与澎湃新闻还不太一样,我是在运营一整套东西,三个纬度让我们在这一块来做好。一是专业能力、传播优势,向政府要资源、资金,就是我们的政务服务这块希望能让政府采购,让他们重视我们的传播能力。二是优质内容还有与超级平台共有的运营能力,去向超级平台要用户、要流量、要影响力。三是自身产品还是要做好用户体验,做好迭代创新,深耕本地,让本地用户至少是信任我,有黏性。第三点是一个基础,如果连区域认同度都比较低的话,要去全网竞争或者全球竞争,就有点异想天开。


当然,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产品,也应该有自己的App,如果让大家关注到你,让大家认同你,还是需要不断运营的。前几天跟原来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前总经理聊天,他也出去创业做区块链了。我们希望很多客人来,但是很多人不来,那就走出去到大广场上交朋友,你长得比较漂亮或者比较帅,人很热情,也会吸引到很多人来。很多人认为H5是一个船、一个车,能够搭你出去,又能让你一些目标用户回来,通过H5如何能够带来新的用户。我觉得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在自有平台和广场之间,渠道如何能把人摆渡回去,我觉得H5可能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如何真正运营好,同行们可以多研究一下,我自己现在也是刚关注到。


更多阅读:

移动互联时代 看看华龙网总编辑的16字办网心经


华龙网执行总编周秋含:盲目突围只会沦为炮灰


    红网新媒体集团董事长舒斌: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搬家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媒体融合已进入云媒时代


媒体融合已进入云媒时代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搬家

人民网谈“文风”是在谈什么

华龙网总编辑16字办网心经

盲目突围只会沦为炮灰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